技術

1. 發球

發短球

  • 手腕須後彎及鎖緊,然後利用上臂及前臂的前送動作將球擊出,注意需低過腰部擊球。
  • 拍面略斜向上方,使球盡低地擦網頂而過,過網後迅速斜向下墜。
  • 雙腳須接觸地面直至發球動作完成。

發正手高球

  • 動作開始時,前臂外旋,手腕後彎。
  • 在擊球前,握拍方的腿前壓,臀部、肩部的轉動有力而動作完整,並配合手臂動作——手腕前彎,迅速揮拍,將球從下方擊出。
  • 擊球點的高度,應在大腿的中央位置。

2. 正手頭上擊球

準備姿勢

  • 高遠球、吊球和殺球三種不同的頭上擊球動作的準備姿勢是相同的。
  • 身體轉向側面,非握拍方的肩向網,肘關節屈曲,球拍向上,重心在握拍方的腳。
  • 擊球時,球拍迅速後拉,由上身帶動轉向網方,握拍方的腳開始前移,配合臀部及身體的扭動,揮拍擊球。
  • 肘關節伸直,將拍盡量高學於頭上方,上臂向身體方向內轉,前臂內旋,使球拍在正確的角度擊球。

擊球動作

正手頭上高球

  • 擊球點應在頭上方。
  • 防守性高球和進攻性高球拍面與球接觸的位置和角度是不同的。防守性高球拍面斜向上方,使球以較高的弧線學向對方場區,在被壓迫時,以增取較多時間回防。進攻性高球是拍面向前多於向上。
  • 在跟隨動作下,揮拍並帶動身體前移向非握拍方腳的位置。

正手頭上扣球

  • 上臂的揮動及內旋比正手頭上高球更有力和迅速。
  • 擊球點在頭的前上方,拍面斜向下。
  • 擊球時,握拍方的腿明顯地屈曲,配合肩關節及上臂有力的轉動擊球。

正手頭上吊球

  • 當來球到達時,握拍方的前臂內旋速度減慢,但仍要有足夠的力量將球送過網,使球輕輕地落向對方前場區。
  • 技術較高者,直線吊球時,前臂的內旋應較少;而斜吊球,前臂內旋應較多。
  • 擊球點應在頭前上方,介乎頭上高球及扣球的中間位置,拍面應接觸球的側面。

3. 反手頭上擊球

反手頭上高球,吊球及扣球的準備姿勢是相同的。

準備姿勢

  • 球拍後拉、身體向左轉(右手握拍者),差不多背向網前。
  • 重心在左腳
  • 握拍方的財關節屈曲指向上方,向著擊球位置(約在右肩上方)。
  • 擊球時,右腳向左橫跨,揮動手臂,拍頭向上。

擊球動作

反手頭上高球

  • 擊球點在身體上方的最高位置。
  • 防守性反手高球及進攻性反手高球,分別於擊球時拍面的角度不同。
  • 揮動手臂至伸直時停止,使拍頭在高速度下將球迅速擊出。

反手頭上吊球

  • 擊球前,減慢拍球前速度,繼續動作將球輕輕擊過網。
  • 慢吊球的擊球點在身體的上方。
  • 快吊球的擊球點在身體的前上方,拍面略斜向下,使球下墜。

4. 下手擊球

正手挑球

  • 動作與發球高球的完成動作相似。
  • 正手挑球是握拍方的腳向網前,對著來球方向,膝關節屈曲但不能少於90度。
  • 擊球前,肘關節屈曲,前臂外旋。
  • 擊球時,拍桿與前臂保持一定的角度,前臂用力內旋,在前腳前方最高處擊球。

反手挑球

  • 腳部動作與正手挑球相同。
  • 前臂內旋,手背向上,肘關節屈曲。
  • 擊球時,肘關節伸直,前臂有力地外旋。

推球

  • 在雙打賽中,推球是回擊扣球的有效方法,此法適用於場內任何位置
  • 擊球時,球拍迅速後拉,上臂及前臂有力地轉動,揮拍向前。
  • 在身體前方以最高位置及最快速度擊球,擊球點約在肩膊的高度。

5. 繞頭頂擊球

  • 當來球在非握拍一方頭上時,用繞頭頂擊球比反手擊球為佳,因能更有效及更有攻擊性的回擊。
  • 需留意自己在場內的位置及是否有足夠時間回防。
  • 基本手臂動作與一般正手頭上擊球相似,只是關節的屈曲程度比正手頭上擊球大。
  • 擊球前,軀幹後彎及撣拍向後,開始將重心轉移至非握拍方的腳上。
  • 擊球時,上臂轉動及前臂有力的內旋,揮拍向上,經頭頂向握拍方揮動。
  • 擊球點在頭側上方高點處。
  • 握拍方的腿可提起以配台平衡身體。
  • 擊球後,肘關節保持高度屈曲,揮揮拍跟隨動作要向著球飛行路線送出。

6. 前場擊球

網前球

  • 腳部動作與下手挑球相同。
  • 擊球時手臂差不多完全伸直,在最近網的最高點擊球。
  • 拍面的角度略為前傾。
  • 正手網前球,要利用握拍手的食指及中指動作,而擊反手網前球,只需運用大姆指動作。

推球/撲球 (封網)

  • 如果來球高於網頂,將拍頭對準來球路線,可以撲打,或將球推壓向下。
  • 擊球前,握拍方的腳踏前,提起球拍,手腕後屈。
  • 擊球時,手腕迅速向前輕彈,用球拍將球下壓向地。
  • 如來球太近網,需用手指細動作將球推或撲。

 

以上資料出自香港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處